Quantcast
Channel: 《黄河诗报》诗刊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5380

[转载]散文诗漫谈

$
0
0
原文地址:散文诗漫谈作者:章闻哲

散文诗漫谈

 

                                                                      文/章闻哲

 

一、散文诗:在独立与半独立之间的尴尬

我们在谈到新诗时,通常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广义的,包括了散文诗(当然,众所周知,在西方,诗歌的意义在涉及文体方面显得更为广阔),狭义的则相反,仅指小短句分行的现代诗。在广义的新诗中,为了便于讲述,我们又通常把这两者区别开来。在中国文学中,这两种书写看上去是一种对立而统一的关系:散文诗是诗歌的一种形式,但是又在不断地强化它作为文体的独立性。散文诗在最初以独立文本出现的是波德莱尔的《小散文诗》,后来屠格涅夫、纪伯伦等纷纷效仿,“散文诗”这种文体最终被世界认识并接受。但是在西方,虽然确立了散文诗的名头,却并没有刻意强调它作为文体的自在性。诗人的创作中也并没有籍此而产生专门写散文诗的群体,更不曾强调个人和文体本身取得何种成就。作为诗歌中的一个派生体,它被自然地纳入广义诗歌的名下,约定俗成,无需多言。而在中国恰恰相反,因为“散文诗”还顺便发明了“诗的散文”、“小诗”。冰心说:“无韵而冗长的诗若不分行就容易跟诗的散文混淆”,郑振铎说“有一种论文或叙述文,偶然带了诗意,我们就叫它诗的散文。”看似好像给出了一把准确的尺子,实际上,是把诗、散文诗、诗的散文、诗意的叙述文和论文搅在了一起,到底也没讲清楚。——过于细微的分类而又不十分清晰的做法,近似一种迂腐。文学毕竟不是科学。相比之下,西方那种大而化之的做法,又显得在尺寸上豪放过度,戏剧、韵文体论文等都是诗。有学者指出,照这种标准,则我国在先秦时期的诸子散文及历代的戏曲都属于诗歌。显然,我们是不太同意这样与传统大相径庭的东西,因为传统的影响,在散文诗上也就有了同样的较真劲。必须让它自己的属性皈依到自己的种类上去,即给予独立。因此,便有了专门性的理论,又且,出现了专门性的刊物。散文诗这一文体因此而越来越显出它自身的独立性来。但是,另一方面,散文诗在西方的传统还是没有变,诗的广义的概念借助一些重要的文学活动或文学奖项(如诺贝尔奖)得以依然地左右着我们的思路。以致最终在汉语文本中,散文诗于中国读者而言,近似于这样一个对象:它是诗歌家族中一个成员,尽管独立,但仍然会时不时地从独立的家中回到大家庭里去。这种独立与回归轮番发生,是东西方认知的差异及其相互之间的影响造成的。这矛盾,使以往的文本中凡以相异性言及“诗歌”与“散文诗”这两个对象时都有一种含混和可疑,因为后者虽然标榜了独立性,但无疑它本就是诗歌,只是以更自由的形式诠释和表现诗意,但无论它在形式上如何发展,诗是它不变的本质。有鉴于此,诗歌或者新诗作为一个包含着“散文诗”的命名,就不太合适于作为后者的相异面被提出。但是,正如我们看到的,在我国,当今各类文学征文中,我们看到散文诗出现的位置通常是在“诗歌”的后面加以括号注释的部分,如——诗歌(包括散文诗)。这种效果我想就是被独立(或半独立)出来的尴尬。这样的形式往往给人的印象是:一,从诗歌的客观立场来说,它丢不开散文诗;二,狭义上的诗歌是主要的,散文诗是次要的,尽管作为征文,它是有效的形式,然而,在实际的作品评估中,很可能会有这样一种潜意识,即:狭义意义上的诗歌优先。这是勿庸讳言的。差异的认识产生差异地对待。强调之下的散文诗在独立性和从属性上无意之中出现了骑墙的局面,显得颇为戏剧性。另一方面,散文诗作品在思想力度和内容层次上的表现差强人意,常常被斥为“无病呻吟”、“空泛抒情”,又且,在崇尚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的当下,它坚持站在高处抒情或带有洁癖式的腔调及坚持内心的心理图式描写无疑与读者有着客观的距离。这就为散文诗在衡量优劣方面、文本建设方面,以及外部环境审美质疑方面等提出了新的思考。如果整体质量不改观,就很难说有新的发展、新的局面的开拓,即使我们有媒体作为喉舌,也不过是形式上的走场,对于真正的发展是谈不上有益的。所以,如果要有什么瞻望的话,那么就是:希望文体的发展与外界审美的发展以及更广阔的审视与检察同步。使散文诗获得真正健美的体质,能够承载更多的东西,一定程度上显示出其作为文学的时代意义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动态的意义。如若不然,它也就体现不出作为一种独立性文体的意义。(待续)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5380

Latest Images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