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元义:当前文艺批评发展的热点问题
今天市民文化大讲堂请来的是我国的著名文艺理论家和文艺批评家熊元义先生,来给我们做关于当前文艺批评发展的热点问题的学术报告。对于文学批评,基本上认定是处于缺稀的状态,甚至说得更直接,认为存在一些批评、媚俗的批评。这个可能关键的原因就在于我们批评界人民信仰立场的缺失,导致这样的现象,从而使得我们的文学艺术创作工作没有高峰的状态。
熊元义先生说,为什么我们的批评声音不够洪亮?批评为什么不够到位?有的人说,怎么透彻的文艺批评总不能出现?我觉得,这些指责,能不能换一个角度考虑一下?是不是完全没有透彻的文艺批评呢?还是完全没有道德的批评呢?这个问题我们要辨析清楚。如果完全没有,那岂不是我们文艺批评界就是一片空白?刚才我们还在说历史虚无主义,我们的口头上说一说可以,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写文章中,这样就太不负责任了。如果是说我们曾有,只是说不够响亮,不够多,还是比较稀少。我觉得主要是什么原因?就是因为这些透彻的、尖锐的、力量的文艺批评,它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或者是淹没在终生喧哗中;如果是这样,我们怎么解决?如果我们写出很多分量的文章,没有起到应有作用,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如果我们深入地挖掘一下、探讨一下,是不是更有益于我们解决当前文艺批评发展的问题?我们要解决的,是要弘扬一些,更有利一些,战胜效果和作用更大一样,更加落到实处。习近平总书记就讲,我们既不能用前历史时期,后历史时期,就是两个历史时期。这个话,我的理解是,习近平总书记要开创第三个或者是新的历史时期,那个超越前两个历史时期的局限。但同时,积极肯定两个历史时期的成就。要开创,就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马上出来了。这么正确的讲话,这么力量的讲话,这么深刻的讲话,能不能落到实处?能不能落到细处?能不能落到小处?能不能对中国的文艺产生根本性的影响?学习归学习,研究归研究,但是最根本的是能不能转化到推动我们社会主义的繁荣和发展,出现社会主义文艺的高峰。能不能出现?这才是一个根本所在。熊先生还说到,强者永远强,这可能吗?中国有一句话,强不过三代,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不断有年轻人的崛起,这个社会是有希望、有前途、有生命力。我们管文化的领导者,他们只看到那几个人,那么我们文化还有什么希望呢?一个伟大的文艺时代主要力量还是来自新生代。
任何一场历史变化的时候,思想变革、作风变革,有一个突出的首要的变革,就是组织的变革。如果我们只有后面的变革,但是没有组织的变革,能不能行?这是我要提出来的,让大家思考的问题,也是希望大家在研究中去做出正确的结论,而且要在实践中推动正确地结论得以实现。这是我讲的第一个热点问题。第二个,也就是刚才我可以第一个补充一点,就是文艺批评不景气,我们都在指责批评家,责备批评家。我也是反向思维,正在写这方面的文章,也提出让大家思考。作家有没有责任?艺术家有没有责任?美国有一个著名的文艺批评家艾米特,他就讲,他说批评是批评家很重要的能力,作家、艺术家也要有具备批评的能力。当然,文艺批评家他的批评的历史地位并不是很正确。但是我觉得第二个要说的,作家、艺术家有没有接受批评的能力?但是,也要看到,不可否认,文艺批评家、文艺理论家要高于作家、艺术家的时候,很多艺术家、作家就没有能力来接受。第三个要说的,作家艺术家能不能把优秀的文艺批评成果、批评家的成果转化成自己超越现实的一种能力,这个很重要。因为我在这么多年的文艺批评实践中,我发现一个问题,我发现很少作家具备这个能力。当然,这个还包括社会科学的成果。我要讲一个什么问题呢?现在的腐败是比较艰巨,很严峻、很严重,反腐败也很艰巨。但是,文化界、文学界、艺术界,基本上置身事外。尤其是我们现在是比较严重,因为现在抓出来那么多,周永康等等,我估计他们的腐败不能说他们很早就腐败了,我不太同意这个看法,这不可能的,我不相信。大多数在近十年内发生的。既然是这么严重,我们想我们反腐败的文学作品,近十年是没有特别有名的,不相称。但是,有没有人反对呢?也有人反对。但是,我们作家艺术家他们能把这些成果转化到自己的创作上,未必能转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