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八位省长上任 背后反映的用人逻辑是什么
2015-10-15
本周一,官方发布消息孙志刚同志任贵州省委委员、常委、副书记。如无意外,在履行完相关程序后,孙志刚将出任贵州省省长。孙志刚也将成为自去年以来,新任的第8位省长。
“十八大”后尤其是进入2014年以来,新一届中央领导班子的执政思路逐渐显现,“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根据时局眼(微信ID:Shiju-yan)观察,在选任高级干部上,中央也展现出一些新思路。其中,这两年对各位新省长的选任,就是人事领域“新常态”的集中表现。
去年以来,吉林、辽宁、云南、海南、新疆、安徽六个省份迎来了七位新省长(辽宁经历两次省长变动),算上几乎确定接任贵州省省长的孙志刚,两年来七省份将迎来八位新省长。
专职副书记顺位接替减少 外调增多
2006年后,省级党委逐渐“减副”,除同时担任省长的省委副书记外,地方多数省份(新疆、西藏外)仅保留了一位专职党委副书记。实践证明,这个专职副书记职位的含金量颇高,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能够再进一步,成为正部级高官。
其中还有为数不少者,成为未来本省省长的最有力竞争者。可以说,一段时间内,省委专职副书记成为 “省长后备军”。目前,比如现任山西、浙江、云南等地的省委书记早年就任省长前,均担任所在省份的省委专职副书记。
不过从上表可知,省委专职副书记就地提拔为省长的模式,在近两年逐渐式微,中央在选任辽宁、吉林、云南、海南、贵州省长时,都是采取异地调任或“空降”的方式。时局眼(微信ID:Shiju-yan)认为,这种安排有利于在当地任职时减少利益纠葛,更好贯彻中央施政意图,某种程度上也是对干部的保护。
需要说明的是,今年就任安徽省长的李锦斌,看似是由安徽省委副书记直接“补位”省长,不过实际上,他到安徽任职刚满两年,此前长期在吉林、陕西等地工作,并非本地成长起来的干部。新疆自治区政府新任主席雪克来提·扎克尔虽是新疆本土干部,但这一安排具有特殊背景:新疆是少数民族自治区,区政府负责人一般由维吾尔族干部担任。
多位老将受重用 无60后上位
除了接班顺序变化外,时局眼(微信ID:Shiju-yan)还注意到,近两年新上任的省长们,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年龄普遍偏大。
梳理发现,这些新上任的省府班长们,都出生在1953至1957年间。以上任时的年龄来看,陈求发、陈豪、雪克来提·扎克尔、孙志刚等均超过60岁,最年轻的李锦斌和蒋超良,也都超过57岁。
从以往的人事调整规律来看,省长向来被视作省委书记的最有力接班人,但高龄省长则极有可能打破这种惯例。结合当前的干部选任新思路,老将获重用打破了“唯年龄论”的旧传统。
与之对应,近两年并未再有新的60后官员,进入地方政府主要领导行列之中。目前,在地方担任省政府一把手的60后,有河北省省长张庆伟、黑龙江省省长陆昊、青海省省长郝鹏等。他们之中,张庆伟2011年开始主政河北,陆昊、郝鹏是在2013年全国两会后省部级干部集中调整中就任现职。从2013年6月陆昊正式当选黑龙江省省长后,两年来再无新的60后晋升省长序列。
这些新任省长们,还不乏“后来居上”的案例。今年由安徽省委副书记升任省长的李锦斌,2002年成为副省级干部,2013年4月由陕西省委常委、组织部长任上调任安徽,接替孙金龙出任省委副书记。孙金龙生于1963年,早年曾任职于共青团中央,2001年成为副省级干部,2013年4月调任湖南省委副书记至今。
多位“双非”省长走马上任
另一点值得注意的是,包括陈豪、刘赐贵、雪克来提·扎克尔、李锦斌,以及刚刚调任贵州的孙志刚,他们并未在2012年11月的“十八大”上当选中央委员或中央候补委员。由此,继上海的杨雄、四川的魏宏之后,内地出现了七位“双非”省府班长。
时局眼(微信ID:Shiju-yan)认为,越来越多“双非”省长的涌现,正是内地政坛发生深刻变化的一个缩影。十八届中央委员和中央候补委员是在2012年党的十八大上选出,是对当时政治情势的反应。十八大后,在中央强力反腐和以及多项新政策的作用下,进行相应人事调整并不令人意外。多名“双非”省长上任,也证明了高层打破传统不拘一格的用人魄力。
最后时局眼(微信ID:Shiju-yan)需要提醒各位注意的是,这两年上任的八位省长中,已经有人再次获得进步。辽宁现任省委书记李希,在去年由上海市委书记调任辽宁,接替进京任住建部部长的陈政高出任辽宁省政府负责人。今年6月辽宁原省委书记王珉因年龄原因卸任,李希顺势补位接替书记一职。李希生于1956年10月,结合其从政履历看,就任省委书记后,未来从政前景更为广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