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选自南传佛教经典《法句经.第六 智者品》 76. 人们应跟随指摘人们过失的智者, 如同跟随向导至被埋没的宝藏。 对于跟随此智者的人, 只有益处,绝无厄难。 77. 智者应训诫他人, 给予他人劝告, 以及防止他人犯错。 这种人受到善人喜爱, 只有恶人才会讨厌他。 78. 人们不应亲近恶友, 亦不应亲近卑劣之人。 人们应亲近善友, 以及亲近智者。 79. 饮法之人, 以安乐之心愉快地活着; 智者常乐于圣者所说之法。 80. 治水者疏导水, 矢师矫正箭, 木匠修饰木, 智者制伏自己。 81. 如同岩(石)不受狂风动摇, 智者亦不受毁誉动摇。 82. 如同既深且清又平静的水池, 智者听闻正法后变得安详。 83. 诚然,具德者舍弃了一切(执著), 不以贪欲之心交谈; 当面对快乐或痛苦时, 智者不显示出欢喜或悲愁。 84. 他不会为了自己或他人造恶, 不会造恶以求获得子女、财富或王国, 不会以卑劣的手段获取成就。 只有这种人才是真正的—— 具德、睿智及公正。 85. 到达彼岸(涅盘)的人, 只有少数几个; 其他所有的人, 皆在此岸(生死轮回)来去徘徊。 86. 然而,依照善说之法实行的人, 能够到达彼岸, 越渡了极难越渡的死界。 (注:死界是指生死轮回,亦即娑婆世界。) 87-88. 离家后走向无家的智者, 应舍弃黑暗而培育光明。 他应乐于独处、无著与涅盘, 这是凡夫俗子难以享受的。 他亦应舍弃欲乐, 不执著于任何事物, 清净自己心中的一切污秽。 89. 心已圆满地培育了七觉支, 以及舍弃了一切贪欲的人, 乐于自己已舍弃了执著。 此人已根除了一切烦恼, 拥有阿罗汉道智明亮之光, 在此界已证得了涅盘。 (注:此界是指五蕴。) 法句经(:梵文:धर्मपद Dharmapada;巴利文:धम्मपद Dhammapada),又译为昙鉢偈,为佛教典籍,汉译为说一切有部大德法救所编辑。上座部的巴利法句由吴支谦译出《法句经》, 另有《出曜经》。上座部的觉音尊者及佛教学者解释法句是由佛陀在不同场合里的开示, 而在其注释中阐述了每一法句的缘起, 显示佛陀时代的丰富生活内容。法句经是南传佛教国家非常普及的佛教经典之一。 |